点击数: 212019-07-19 17:37:02
12节胸椎里有一半存在结核病灶,其中2个椎体已被破坏,今年4岁的小新(化名)因罹患胸椎结核2年而饱受折磨,他双下肢瘫痪无法行走,体重只有14千克,瘦得皮包骨头。近日,我院骨科、麻醉科、放射科、儿内科、急诊危重病科等多科室合作,为小新实施了高难度的清创畸形矫正术。手术十分成功,患儿目前已出院接受进一步康复治疗。
2年多前,小新患上了胸椎结核,辗转治疗均无明显效果。今年年初,小新病情突然加重,双下肢瘫痪不能行走,经多方打听,小新的家人带着他来到了我院松江院区骨科就诊。据接诊的我院骨科执行副主任(南)宋滇文教授介绍,小新来到医院时病情已十分严重。磁共振显示其胸3-胸9椎管内病灶广泛压迫脊髓,胸4和胸5两个椎体被破坏,造成42度的后凸畸形。
在进一步明确诊断的过程中,我院再次展现出多科室通力合作的优良传统。在麻醉科王宏副主任医师的麻醉诱导插管配合下,放射科执行副主任(南)李康安在CT引导下穿刺顺利取得病理样本,进一步明确了诊断。
诊断虽已明确,治疗难度却依然巨大。由于患儿骨骼发育尚未完善,椎弓根细,置钉难度大,无法使用成人的椎弓根螺钉系统。加之其胸椎存在严重后凸畸形,椎管内寒性脓肿广泛压迫脊髓,手术前体位的变动和术中减压过程都需要异常小心,稍有不慎都可能造成脊髓完全性瘫痪。另外,患儿的围手术期管理和术后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也都需慎重考虑。
为保证手术成功,我院组成了包括骨科、麻醉科、放射科、儿内科、急诊危重病科等科室专家在内的团队,共同商讨手术方案。针对围手术期用药、护理、术中体位摆放、术后监护等每一个细节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精心准备。
3月7日,小新被推进了手术室。对于此类病例,主流的手术方式需要两个切口——先通过前路对感染处进行病灶清除和植骨,然后再通过后路进行矫形内固定。这样的手术即便对成人而言创伤和风险都很大,遑论四岁幼儿。宋滇文教授凭借其多年脊柱外科生涯中大量脊柱结核和脊柱肿瘤手术病例,尤其是儿童脊柱肿瘤临床研究领域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采用改良手术方式,仅仅通过后路一个切口,在脊柱侧方开出骨道,完成病灶清除、植骨和后凸畸形矫正。如此一来,手术操作避开了胸腔的大血管与脏器,免去了大出血和感染之虞,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麻醉科、输血科等科室的全力配合下,手术历时6小时圆满完成。为安全度过术后危险期,小新被送入ICU监护。术后第3天即拔掉引流管及尿管。术后第5天,小新的双下肢肌力已恢复至2级,顺利出院接受康复治疗。
据介绍,幼儿脊柱结核发病率较低,且起病较为隐蔽,在早期难以发现。专家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幼儿突然出现步态、表情改变,或是不愿走路等症状,不可想当然,应去医院作详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