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 22021-06-16 14:00:21
夏芹同志于2002年毕业于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同年8月起在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至今。2006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2013年,夏芹主动报名参加了中国援摩医疗队,成为我院自主组队的第一批援外医疗队队员之一。非洲医疗水平落后、缺医少药,医疗队所处的当地医院条件之落后远远超出了出国前的预想,用“将就”的设备、药品和器材做出“讲究”的诊疗——这是她对自己援外医疗工作的要求。由于医疗体制的不同,麻醉医生在当地被称为“重症监护师”,不仅要承担临床手术麻醉,还要负责重症监护室、急诊室以及全院各科各类重症病患的诊疗,这些都远远超出了她在国内的工作范畴;几十年来所有援摩医疗队中的麻醉医生也仅有极个别愿意承担重症监护这部分的工作,这使得当地医院的一些工作很难开展。为了使当地重症患者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救治,也为了挑战自己,夏芹毅然决定承担起这一重任,这样一来,她的工作强度和难度都成倍增加。边学习边工作,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两年间她克服种种困难、因地制宜,圆满完成了医疗任务,获得了当地医护人员、老百姓的高度好评,被当地医院的医务科长称为“最棒的中国麻醉医生”。夏芹在援摩期间获得了“中国援摩医疗队优秀队员”称号,并在离任时获得了摩洛哥卫生部颁发的荣誉证书。
作为一名党员,出国前又受到医院领导的重托,担任医疗队的支部书记。她时刻以党员的最高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即使远在海外也不忘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党性修养。援摩期间,由于表现突出,她当选为中国援摩医疗队党总支支部委员,这给予她一个更高的平台来体现一个党员在集体中应当发挥的作用。她积极配合上级党组织,学习各类重要文件;多次参与策划并参加了为中国驻摩大使馆人员、在摩华人华侨、中国援助非洲工程项目人员的体检和医疗咨询服务,这些都在当地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多次在媒体上予以报道;作为分队支部书记,她带领队内党员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都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认可,离任时我院组派的医疗队获得了“中国援摩医疗队优秀党支部”的殊荣。
离开祖国、离开熟悉的环境、离开家人好友,在摩两年最难地就是面对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但夏芹似乎总能在平淡中找到一些乐趣。她充分发挥了写作特长,将医疗队员的工作、生活体现于文字之中,《援摩通讯》、《援外通讯》上经常可以看到她写的文章,这些都成为各个分队间相互了解的纽带,队员间相互交流的谈资。写作、宣传也成为她援外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连续两年她都获得了“优秀通讯员”称号。在“孤寂的时光中寻找亮点”——在非洲的点点滴滴最终汇成了那本《十院麻花在北非——记我在摩洛哥的两年》,其中记录了她与队友们在非洲的欢乐与泪水、痛苦与希望,挣扎与进取,矛盾与和谐,不仅让她对这两年特殊经历留下了永恒的纪念,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援外医疗队员真实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结束两年援摩工作回国后,十院日新月异的发展、周围更多新技术、更高水平人才的涌现、工作节奏的变化等等,对去了落后地区两年的人来说一下有点不能适应,夏芹曾坦言“两年的离开伤不起”,然而经过援外磨练的人,那份自信和坚毅都是他们最显著的成长。在非洲作为重症监护师所掌握的对各科病患更细致的围术期观察和处理,再加上更努力地学习、更多地掌握新技术,使她很快又成为了科室的技术骨干。
凡是援过外的医护人员最大的感慨无一例外的都是:“医患关系太好了,自己做了回纯粹的医生”,夏芹在回国后接受一本杂志社采访时说到:“在非洲我真正体会到了大爱无疆的含义,一个眼神或一个微笑就能传递爱,我把这种感觉带回来了,中国的医患之间也能做到”,两年的援摩似乎也改变了很多她待人处事的态度。
今年,夏芹光荣地获得了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所授予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她谦虚地表示这是给所有援摩队员的荣誉;过去的成绩应该成为日后的动力,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她说在摩洛哥时就对自己提出的“五心原则——保持初心、坦露真心、放宽内心、献出爱心、坚持信心”,这将成为自己终生的誓言!